《老子义疏注》——深入解读道家哲学的智慧结晶
《老子义疏注》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,由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,该书由唐代著名学者、道家学者成玄英注解,出版社为中华书局,于1984年首次出版。
《老子义疏注》作为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,其内容丰富,思想深邃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以下是该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及篇章内容介绍。
作者:老子(约前580年—前500年),名李耳,字聃,春秋时期楚国苦县(今河南省鹿邑县)人,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,被誉为“道家之祖”。
出版社:中华书局
出版时间:1984年
《老子义疏注》是老子《道德经》的注解之作,由唐代著名学者、道家学者成玄英所著,该书以《道德经》为基础,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。
《老子义疏注》共分为上下两卷,上卷为《道德经》原文,下卷为成玄英的注解,成玄英在注解中,对《道德经》中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,并结合自己的见解,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。
《老子义疏注》共分为81章,以下为部分篇章内容介绍:
1、第一章:《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》
老子认为,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,但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,只能通过感悟和体验来领悟。
2、第二章: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》
老子提倡“无为而治”,认为天下的事物都是相对的,美与恶、善与不善都是相互依存的。
3、第三章:《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》
老子主张减少统治者的权力,让民众过上安宁的生活。
4、第七章:《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》
老子认为,天地之所以长久,是因为它们不追求自己的利益,而是为万物提供生存的环境。
5、第八章:《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》
老子以水为例,说明上善的品质,即不争、无私、包容。
《老子义疏注》作为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该书不仅为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,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道家哲学的途径,通过阅读《老子义疏注》,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老子的哲学思想,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。